为贯彻落实国务院《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近日,湖北自贸试验区提出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,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,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。
“打破时间限制、跨越空间阻隔、缓解‘事多人少’、突破语言障碍。”湖北自贸试验区负责人介绍,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行“云上办、不打烊”政务服务,与银行合作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网点,实现群众办事“全功能、全自助、全天候”;坚持“省际、省内”政务服务通办双着力,基本与省内各地实现“异地通办”,并与全国9省13县市区、5省6地自贸片区通过“统一标准、异地受理、远程办理、协同联动”等方式,实现81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。武汉片区创建“AI语音机器人+人工客服”的警务咨询模式,可回答户政、出入境业务相关的700余个问题,日均接听电话300余通,解答成功率超过85%。宜昌片区打造智慧停车平台,通过APP进行无感支付,联网的162个社会停车场均实现无人值守。武汉片区打造全国首个“互联网+涉外警务”服务平台“光谷翻译官”,提供英、日、韩等10个语种翻译,有效解决外国人报警求助、签证办理、住宿登记中的语言沟通问题。
在治理科学化方面,武汉片区全国首创实行人才注册制、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,类比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注册制,直接对人才落地意向进行备案,依循人才发展成长规律和实际贡献识别人才,有效破除“四唯”。
在治理廉洁化方面,宜昌片区在湖北省率先推出公共资源开标、评标、监管全程电子化交易平台,207个通过“不见面”方式开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无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发生。武汉片区对招标代理机构实行“一标一评价”,由招标人、评标专家、交易中心按照4:3:3的比例进行信用评分,并对外公布、实时更新,有效减少不良代理行为的发生。
在治理民主化方面,武汉片区打造“年度税务账单”项目,企业可一键查询纳税缴费单、减免税费单、办税事项单、纳税事项单、风险提示单等五张清单,让纳税人交“明白税”“放心税”。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在互联网上公开法治营商环境数据,司法透明度进一步提升。
在治理高效化方面,武汉片区上线“创新及招商要素地图”,对各类招商资源进行数字化搭建、视觉化呈现,实现“不见面”招商常态化。武汉片区运用年报数据开展大数据监管,划分年报信用等级,确定监管重点,企业自主公示年报率均超过90%,获得湖北省通报表扬。
在从“企业找政策”转为“政策找企业”方面,武汉片区湖北省首创政策和企业匹配并且精准推送的线上服务平台“光谷企事通”,系统根据企业填写的注册信息形成用户“画像”,快速匹配相关政策,供企业有针对性地了解申报。
在从“精准推送”转向“精准兑现”方面,襄阳片区建设财智服务平台,实现会计数据增信,助力银行向经营不满1年的M级初创企业放款,已成功为52家中小微出口企业授信7235万元,得到国务院督查组和湖北省领导的高度认可,作为“两稳一保”专项督查典型材料上报国务院。武汉片区设立首贷服务中心,基于“互联网+政务+金融+大数据”的融资服务链,对涉企数据进行深度加工、信用评估,4个月内帮助496家企业获得“首贷”11.61亿元,湖北省委办公厅对此予以充分肯定。
在从“用得上”转成“得实惠”方面,依托湖北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上线RCEP优惠协定税率智能查询系统,自动计算、比对RCEP及其他自贸协定优惠税率信息,为企业提供最佳的贸易节税方案。今年上半年,湖北省外贸企业享惠货值达8.08亿元。宜昌片区创新打造长江沿线首家“零收费、一站式”船舶交易中心,累计鉴证船舶交易215艘,交易额高达4.53亿元,为船东节省交易费用超过一百万元。
“主动顺应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浪潮,推动传统产业在数字化大潮中实现调整、优化、提档的‘华丽转身’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只有开放融合,才能为产业发展赋能。
在助力产业复苏方面,宜昌片区探索推出“宜旅乐”健康旅游推荐指数,集成全市42个景区接待、交通、环保等数据,定期发布推荐指数,既回应了旅客关切,又合理引导出行,有力推动旅游业疫后重振。
在驱动产业升级方面,武汉片区持续推进数字智能化改造,助推传统企业焕发新活力,良品铺子中心仓启用立体库和自动化分拣系统,建立快速响应物流网络,高峰期可支持每日15万至20万订单发货量。疫情期间,华星光电、富士康、长飞光纤等一批智能化改造标杆工厂一直保持满产达产状态。
在促进产业联动方面,襄阳片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“互联网+流通”行动计划要求,打造网络货运信息平台,推动“线上资源合理配置、线下物流高效运行”,实现车辆利用率平均提高22%,平均等货时间缩短31%,公铁联运运输成本下降20%,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。(熊 辉强子珊)